王宝强离婚事件霸屏,是谁掌握了网络舆论主导权?
传播是建构社会的一种“元动力”,舆论主导权蕴涵着巨大能量,谁都毫不掩饰地声称要夺取舆论的主导权。在“两微一端”占主导地位的新媒体时代,抛开行政权力和资本介入的干预因素不究,到底是谁掌握着网上舆论的主导权?“王宝强离婚事件”便是一个天然鲜活的研究样本。分析发现,掌握网络舆情主导权的大概有四类人。
掌握第一波舆论主导权的是爆料人。
任何网络热点事件都有一个信源,这个信源便是最初的爆料人。爆料人通过网络平台爆出信息,引起关注,并逐步引爆舆论。从这个角度讲,舆论主导权最开始永远都掌握在作为信源的爆料人手中。如2012年11月20日,朱瑞峰在网上爆出雷政富不雅视频,随后相关舆情迅速“爆表”。2012年至2013年间,网上曾活跃着一群“职业爆料人”,爆出雷政富不雅视频的朱瑞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朱瑞峰本人身份为独立调查者,爆料准确度相对较高,更容易获得舆论的快速关注。除了职业调查者“信息首发”之外,通过互联网平台爆出并引爆舆论的案例并没有减少。“魏则西事件”中,正是魏则西在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针对“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的回答,引爆了舆情。
“王宝强离婚事件”中,正是因为王宝强自爆“猛料”,才导致网络刷爆此事,自8月14日零时截止8月17日下午14时,相关博文转发数高达67万+,评论数高达271万+。如果王宝强不爆料、马蓉不爆料、宋喆不爆料、其他人不爆料,即使马蓉与宋喆的相关事实确实存在,也远远不会达到目前的网络热度。从舆情管理的角度而言,提出并强调这一点的价值在于,绝不能忽视信息源头。控制了源头,也就控制了舆情。
掌握第二波舆论主导权的是造谣者。
最初的爆料人在舆论引爆之后逐渐失去了对舆论的主导权,除非在舆情发酵过程中不断爆出新料,否则逐渐掌握舆论主导权的便是造谣者。 为什么是造谣者?因为造谣者一定是继爆料人之后的新信源,即使信息是假的。很多重大突发事件被网民爆出之后,如果官方信息公布不及时,很快网上就会来一波真真假假的传言或谣言。 如天津大爆炸发生后,网上第一波舆论是各种图文爆料,迅速引起全国关注,引爆舆论,紧随其后的便是“爆炸原因系乙醇罐爆炸”,“天津已混乱无序,某商场、超市被抢”等“有关天津爆炸事故的十大谣言”,人民网对此刊文呼吁“千万不要被骗了”。
谣言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传播力和搅浑水的能力,能够很快形成一个新的话题,引导舆论走向,众多研究谣言的学者已经证实了这一点。2013年10月1日,《光明日报》曾刊文指出:秦始皇在位期间始终为“亡秦者胡也”一类的谣言困扰。古罗马的皇帝也被谣言折磨得很痛苦,以致不得不任命“公共谣言监察”,令其每天到人群中去,从闲谈中发现谣言,进而把握公众情绪。“王宝强离婚事件”中,谣言也大行其道。面对网络中不断流传的“亲子鉴定”、“3P”、“王宝强小三”等等消息,网易娱乐8月16日刊文揭露:“即便这些消息看起来都显得惊心动魄,但它们都是假的。”比如,“关于取走500万现金,银行专业人士透露,500万元的现金至少要3个人才能拿得动。
身在国外的马蓉今天来提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网易娱乐还揭露称,在离婚事件爆发后,一个叫做“王永飞530”的ID发布微博称:“不让人在这个圈子混了是吧?告诉你,我们还3P了!”然而马上有人曝光,王永飞的微博早就不叫这个名字了,是被人抢注ID后冒充的。搜索各大门户网站的相关报道即可看出,这些谣言不断成为各大网站争相转发的“热门信息”,导致舆论一浪高过一浪。同时掌握第二波舆论主导权的是“小编”和意见领袖。很大程度上,“小编”是新信息源(包括造谣者)的“把关人”。无论爆料人和造谣者怎么爆料,如果“小编”视而不见,也等于零。
与主流网站相比,虽然微博转发速度快,点评数量巨大,成为不可忽视的自媒体舆论洪流,然而因为口水太多、碎片化信息太多,过于嘈杂混乱,就像众声喧哗的菜市场,人人都在发表意见,即使有“话题”,但千千万万的微博主和粉丝们很难掌握舆论主导权,他们就是一盘散沙,此时,拥有巨大粉丝数的主流媒体编辑便掌握着在主流舆论场上(转)发什么信息,不发什么信息的“生杀大权”。
此外,中国社科院2013年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印证了意见领袖对舆论主导权的把控实力。报告称,主导中国互联网议题的主要是300个意见领袖。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舆论热点事件中,从来不乏有一个群体的身影,那就是律师。他们从法律的角度对事件进行解读,不管是否夹带了私人感情或利益考量,都不同程度地引导了舆论的走向。王宝强离婚事件中,律师群体也十分活跃。他们要么发声称,傻根不傻,已间接承认孩子身份;要么分析王宝强的财产如何切分;要么呼吁保护子女合法权益,无一例外成为了媒体报道和转发的话题。
掌握第三波舆论主导权的是段子手。
这就是舆论的娱乐化、标签化传播。微信公众号“ink舆情研讨”发表的《示众、围观、王宝强离婚与段子在飞——聊聊舆情的娱乐化传播》一文中,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文章分析认为,无数事实证明,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娱乐化能够演变成一场病毒式的传播。“复制—粘贴—转发”等一连串的传播动作变得简单快捷;自媒体的社交化传播模式让传播具备了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开去的能力;各种娱乐化的图片或者文字,极大地刺激了吃饱了的人们传播分享的冲动;看客精神的经久不衰,使人们习惯于充当看客,成为段子传播的文化动力源…… 这一系列因素在新媒体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力大无穷的怪兽,获得了“洪荒之力”,无人能够抵挡。
因此,绝不能小看段子手的能量。笔者认为,网络段子就是当代互联网上的“民间歌谣”。在历史上,民间歌谣既是民众传达特定诉求、宣泄情绪、嬉笑怒骂的斗争工具,也是统治者的政治斗争工具,影响着社会历史进程,具有强大的舆论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如陈胜、吴广就是用段子手的招数,借用“民间歌谣”以掌握舆论主导权,制造舆论。《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再如,抗战歌谣的广泛传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王宝强离婚事件中,段子手们也创造了一系列段子,在QQ群、微信群等平台上疯狂转发,虽然难以完全主导舆论的走势,但一直引导着舆论不断发酵。
注:本文摘自清博舆情(微信号:web_idea)自媒体,已标注【清博舆情】为原创作者由栋科技二次修正、美化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