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暴力的几大表现,刻奇、阴谋、窥私
自魏则西事件以来,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不断发生,8月14日零时,娱乐明星王宝强宣布离婚后,舆论场中,网民一边倒的辱骂马蓉,心疼王宝强,网络舆论暴力再度成为网民热议话题。
网络舆论暴力的表现形式
铺天盖地的辱骂
网络舆论暴力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辱骂,一言不合就爆粗口,甚至进行言语性人身侮辱及攻击。“王宝强离婚事件”中,消息一经曝出,网络舆论便呈“一边倒”的态势向马蓉和宋喆集体开炮。
截止到发稿前,马蓉微博粉丝量暴增至545万,首条微博评论量已达到465万。暴增的粉丝量和评论量几乎全是各式各样的疯狂辱骂,已呈铺天盖地之势。
无处遁形的“隐私”
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空间逐渐缩小甚至消失。热点事件一旦爆发,当事人“信息不保”,账号被扒、私密信息流出、甚至惨遭“人肉”,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统统曝露在“阳光”下,个人隐私无处遁形。“艳照门”事件,造成大量私人艳照广为流传;毕福剑参加一顿饭局的视频,也将其推至风口浪尖;长春婴儿被害案件,贾乃亮发动人肉搜索将诅咒爱女者揪出致使其在网络“现形”。
添油加醋的传谣网络媒体发布消息快捷,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和点击,很多人为了博眼球“蹭热点”,甚至“造热点”,以讹传讹。如2010年以来,秦火火等人组织网络推手炒作“郭美美炫富事件”,编造雷锋生活奢侈情节,造谣地方公务员被强令给红十字会捐款等谣言广为人知,造成巨大影响;2015年,庆安枪击案中,部分媒体以《安庆火车站一男子在孩子面前被警察开枪打死》为标题,引发公众对警察执法的质疑,甚至对涉事地方政府进行攻击。
恶意关联类比隐喻
广大的网民非常善于总结规律,王宝强事件中,网民将马蓉类比潘金莲,宋喆类比西门庆,而流行段子中的“老王”已经下岗,换成“老宋”了。此外,部分文章分析马蓉的行为较潘金莲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连曾经有过出轨丑闻的文章、陈赫等也都被一一提及。
细思极恐的阴谋“说”
娱乐圈一向变幻莫测,网络舆论更是风向不定。王宝强离婚事件中,各种阴谋论不断出现,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王宝强曾遭人暗杀。部分娱乐大号如@八哥专用散布2013年、2015年,王宝强两次车祸都是被人蓄意谋杀的信息,网民@IT工程师博文:“现在舆论走向有些惊悚,有网友扒出王宝强13年和15年发生两次车祸都没死,15年是他弟妹死了,而两次车祸马蓉和经纪人宋喆都不在车上,这很像是蓄意谋杀啊,身边有两个这样的人简直太恐怖了。
”为什么会形成网络舆论暴力
找茬心理、违反公序良俗引发网民围观、道德审判
律师账号@庄志明律师曾发博“未出事,你相关部门越权,出了事,你相关部门失职,我想找茬,还不容易?”来描述网络上的部分“职业找茬者”心理。这些人经常出现在各种负面舆情事件中,通过“找茬”来引发网民围观,形成网民情绪一边倒的网络舆论暴力。
此外,一些刷新道德底线,违背公序良俗的舆情事件,也容易引发较大的舆论浪潮,网民基于自己的判断,可能会对过错方大肆谴责与辱骂。王宝强事件中,加V微博账号@谦宗奇门隋国明称,“很少参与时政娱乐,关于王宝强离婚事件,我坚决义无反顾的站在宝宝这边。马宋得不到惩罚,就是压垮中国公序良俗的最后一根稻草,结果会是毁灭和灾难性的。
”简单归因、盲目站队加剧舆论声量及情绪宣泄
任何舆情爆发之初,网民都会根据网络中已经曝光的部分信息来判断是非对错,并根据自身经历及经验,简单归因后,选择自己支持的一方发声站队。此种不了解事件真相便盲目介入的行为,往往在遭遇舆情反转后,显得颇为尴尬。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成都男子暴打女司机”,此事在爆发之初,涉事男子遭遇千万网民指责,网络舆论喧嚣不止,刷爆几大社交平台,后遭遇舆情反转,涉事女子被指“活该被打”,彼时,舆论声量远超此前,网民的辱骂指责之声再掀高潮。
刻奇现象、从众心理导致舆论洪流跟风
通常情况下,刻奇现象被理解为,任何一件负面舆情中,当大部分网民集中声讨某人或某种现象时,即便少数网民对此存在疑问,却仍加入这场情感表达中。如王宝强离婚风波爆发之初,面对大量网民声讨辱骂马蓉,部分围观舆论表示,“虽然目前事件真相不得而知,但看到那么多人骂马蓉,我也就放心了。”
此外,从众心理也是加剧网络舆论暴力的因素之一,王宝强离婚风波爆出之初,网民对哪个是宋喆的微博账号并不清楚,但大量的网民跟风,纷纷跑到乒乓球运动员@宋喆同學的微博下进行评论及谴责,经新浪微博提示,“该网友为乒乓球运动员并非王宝强前经纪人”后,网民才表示,“跑错片场骂错人。
”触及舆论“敏感点”产生一边倒辱骂言论
部分涉及“弱者形象”、“地域差异”等舆情事件,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引爆舆论场,这主要是因为网民在同情心、同理心的基础上,会自觉的帮忙弱者,而地域差异导致的“地域歧视”可能自己也曾遭受过。
日前,网络爆出了一则短视频,一名地铁女工作人员称一名来自外地的男乘客为“臭外地”,此事曝光后,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辱骂女地铁工作人员。舆论场中不乏“现身说法”之人,列举自己遭遇地域歧视的经历,地域差异引发的网络舆论暴力一触即发。
匿名性、“法不责众”心理致网络舆论暴力肆无忌惮
作为网络舆论传播的平台与媒介,网络自兴起时就是开放、自由的象征。它的开放和自由很大程度是源于匿名性,匿名性是最重要的媒介气质之一。在虚拟的社交平台中,网络匿名使部分网民变得勇于表达,敢于表达。
同时,安全感就是网络匿名的魅力,这促使网民在发表言论时,少了后顾之忧。此外,若大量的网民对某个事件发表相同的意见和看法,即便明知是违法的,“法不责众”的心理也会促使他们肆无忌惮。
媒体预先为舆情定性助推网络舆论暴力的生成
时政作者@周成洋CY曾发博称,“#医生被护士妻子注射致死#这样的标题等同将事件定性了,误导性太强,建议媒体也可使用‘疑似’这种说法。当前,我们不可无端制造网络舆论暴力,因为并不利于正常的网络秩序,反而会使得一些职业被污名化。”
通常情况下,传统媒体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其一言一行不仅是舆情走势的体现,甚至事关网民对舆情的认知,而舆论场中,不乏部分媒体为抢占舆论目光,获取点击量,发布一些未经证实的事件信息,为舆情定性,该行为无形中助推了网络舆论暴力的生成。
网络舆论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过多情绪宣泄,导致理性声音被掩盖,不利舆情正确引导
目前,我国网民言论行为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网民言论责任意识淡薄,因此,舆情发生后,网络往往沦为民众情绪宣泄地。但过多的情绪宣泄会掩盖理性的声音,不利于舆情的正确引导。如台湾大巴车起火一事,真相未公布前,网民情绪激动,一时间各路谣言四起,使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网民情绪一边倒,道德绑架及审判妨碍司法公正
随着微博、论坛等社交工具的发展,网民意见能够更好的呈现。但因为网民知识层面不一、所处背景不同,具有盲目性,容易以情感道德作为评判标准。因此,舆情发生后,不明真相的群众受从众心理驱使,往往会站在主流言论这边,形成舆论一边倒的情况,给涉事者及相关部门较大的舆论压力。
对司法机关而言,舆论合理,则有利于督促司法机关秉公执法;舆论不合理,这股压力将和公权力相冲突,妨碍司法公正,不利于法制的推进。“李天一事件”发生后,舆论一边倒支持“严惩李天一”,不断给司法机关施加压力,从而增加案件审理难度。
人肉搜索结果威胁涉事者现实人身安全
网民情绪失控,便会产生极端行为,如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一方面是报复心理和猎奇心理作祟,另一方面,搜索结果被群体得知,在“大多数”的“保护”下,个人行为更加肆无忌惮。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他人隐私、威胁当事人人身安全,更是挑战法律权威和道德底线。
2016年年初,网络上曝出了“出租车司机暴打快递小哥”事件,后网民通过人肉搜索,公布当事人隐私,更有甚者,寄灵牌到当事人家中,对当事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注:本文摘自清博舆情(微信号:web_idea)自媒体,已标注【清博舆情】为原创作者由栋科技二次修正、美化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