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并不神秘,不需膜拜,但要利用
在百度上搜索“互联网思维”,约有133万个词条,而搜“北京雾霾”却只有127万条。看来大家对互联网思维比对呼吸更关心。
这个词的火热,绝对和互联网大佬们的推波助澜有关系,而且在传统媒体和网络空间上都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随着讨论气氛的进一步热烈,黄太吉、雕爷牛腩、马佳佳都被媒体作为互联网思维的新实践者广为传播。卖情趣用品的马佳佳给万科上起了房地产营销课。
还有那个号称第二年要拿出1亿元奖励团队的青年创业家,都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极大关注。
不过有趣的是,情趣用品现在好像卖不下去了;1个亿最终也没有拿出来。其他很多被推崇为互联网思维的案例,也都很少能像小米那样风光无限。
不管是互联网大神的互联网思维,还是传统大佬柳传志和张瑞敏的解读,都是基于他们自身的成功经历。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传统的、经典的企业战略理论和营销管理理论都过时了。
相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思维”都可以用传统经典来解读。很大程度上,互联网思维只是在用互联网时代的语言重新诠释商业和营销的本质。
互联网并不神秘,不需膜拜,但要利用
每一次技术发展的大潮都会产生新的想法和做法。当代人确实需要了解和充分利用互联网。这是每个时代的商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但互联网还只是通信和信息科技领域中的一小部分。过分夸大互联网在社会发展和商业中的地位,会让人忽视其他重要领域的新科技成就,而那些成就也同样是现在这个辉煌时代的基石。
比如:从易趣到淘宝,电商的发展不仅仅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物流和运输行业、金融行业的发展也是居功至伟。又比如: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直接的基础就是无线通信的技术发展到了第三代,数据通信可以通过无线传播实现了,接下来才有智能手机兴起的过程。
互联网是一种连接的应用。第三次科技浪潮确实存在,但并不能将其神化和膜拜。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而不是抱着“信互联网成土豪”的心态。
不要神化互联网思维,他只是商业思维的一种
成功人士推崇互联网思维的内在逻辑和原因以及他们实际的行动,都是要作为我们学习的信息,而不能只是学习成功者的语录。
小米现在并没有如雷军所言专注于开发手机,而是积极试水各种电子产品,已经可以看到其清晰的发展路径:米聊—MIUI系统—小米手机—小米路由器和智能IT周边—小米各种电器。这是一个打造智能生活生态圈的格局。创业初期需要专注,站稳脚跟后则不必然如此。所谓专注,并非只做单品。所以只看语录,就不能理解这些现象。
江湖流传的互联网思维制胜的故事里,有的确实是成功了,但只是事后总结了几点成功经验往互联网思维上靠;有的做的和说的并不是一回事;有的是博个名声方便融资时讲故事;有的红了一时随即就不见了;有的其实就是给老故事套了个互联网的外衣。
前面讲到要分红1个亿的公司,之所以没有得到俞敏洪的投资,恰恰就是因为这句话。如果这种博眼球的言论算是宣传互联网思维的话,只会起到反作用。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通信和互联网行业的咨询顾问,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互联网基因,能做好这样的事情吗?我们做不好这个,是不是因为我们不具备互联网思维?我很想大喊一声:不是的!世界上没有互联网思维和传统思维的区别,只有正确和不正确的思维。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思维会受到如此追捧?至少有一个原因是它很简单。我们都愿意相信简单的事情,就像总有人相信吃绿豆能治百病,学了成功学就能成功,喝了心灵鸡汤就会幸福。盲信和曲解成功者的语录,对真心想要拥抱互联网的传统行业经营者以及不熟悉商业规律的草根技术创业者来说,真的只是买了一本“如来神掌”。
我们写作本书,是希望传统行业从业者和草根创业者,在互联网思维之外,看到其他的东西,回到商业的本源去寻求事业成功的路径。因为那些互联网思维的成功案例,本来也是如此。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看着互联网商业明星们不断成功,加上媒体的持续推波助澜,互联网思维简直成了一个成功学宝典。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大家更客观地看待互联网思维,不再“互”思乱想。
注:本文摘自互联网情报(微信号:itqingbao)自媒体平台,已标注【互联网情报】为原创作者,由栋科技二次修正、美化和编辑,原文地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