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消费现象,桃色当前、悲情在后
伴随热点事件的发生,各类舆论消费现象不断涌现,通常情况下,它主要是指,热点发生后,获得了网络舆论(网民、媒体、当事人或当事人亲属、商家等)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尤其是“人肉搜索”、“加料爆料”、“段子传播”、“造谣传谣”、“媒体本末倒置报道”、“借势营销”等信息手段的出现加剧了舆论消费现象。
一、舆论消费类别
(一)消费隐私
消费隐私主要是指热点事件中的当事人本身有一些不愿让人得知的秘密,被他人深挖或网民爆料后,引发网络舆论的大范围聚焦。时评作者@奇荒 曾借用美国思想家丹尼尔·贝尔的言论,来形容现阶段民众隐私现状,“在今天,隐私可以像消费品一样进入大众文化的需求中,它不再具有过去的庄重和严肃,而成了消费者可以购买的产品。”
2016年3月中旬,范冰冰与李晨在青岛购置的房产信息遭到曝光。其中包括该房子的位置、房屋产权编号、产权性质、产权价值、房屋署名、证件号码及为购置房产每人所出金额等,都被公之于众,一时间,网络舆论沸腾,微博舆论场中,关于#范冰冰房产信息曝光#的话题获得了1186.2万的阅读,引发网民大肆传播,个人隐私被消费。
(二)消费桃色
舆论场中的热点事件,一旦涉及到桃色信息,便会立即吸引舆论眼球,这与网民的窥私欲密切相关。窥私欲是网民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在道德和法规的双重约束下,人们对他人隐私的好奇心被压抑,因此网络成为满足窥私欲的一种介质。
尤其是部分热点事件中,当事人的色情视频、裸露图片被传播后,便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引爆舆论,成为网民日常谈资及消费的对象。 优衣库不雅视频曝光后,瞬间成为几大社交平台的“爆点”,一时间,微博、微信上与此相关信息被刷屏,甚至部分商家蹭热度,借势营销;王宝强离婚风波中,“马蓉与宋喆偷情”是事发后网络舆论最初的关注焦点,直至该事件发酵三天后,微信上的一则“马蓉与宋喆偷情视频,速看”仍能引发诸多网民点击。
而“武汉大学约炮王”与“南方日报记者诱奸暨南大学女实习生”两件事,虽没有视频传出,但不乏突破尺度的用语和打码后模糊可见的私人图片,这些被网民戏称“辣眼睛”的“隐私”图片,满足了舆论对事件细节和桃色新闻的窥探欲,成功吸引了大量网民的注意力,并遭到广泛热议。
(三)消费审丑
追求“美”的心理,是普通大众的主流审美观念,然而近些年,人们却逐步从审美变为审丑,再到喜丑,直至挺丑。
网民@是我嘻嘻嘻 如此形容这一现象,“在网络世界,想要避免审丑,可能真的只能靠远离。即便是带着抗拒心理想要欣赏一个人的另一面,审丑作品的强烈视觉效果也会把人卷入漩涡,以致受其侵染。” 2016年年初,一个叫“Sunshine”组合意外走红,对比其他长相貌美的女星,“Sunshine”组合里的三位成员颜值被网民吐槽。
社会审丑心理、段子手的调侃、群众猎奇性,加上部分媒体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的报道,将这个组合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一段时期的大众消费品。此外,多年前的凤姐、芙蓉姐姐、干露露等人走红,与网民消费审丑心理不无关系,凤姐出道的夸张言论、芙蓉姐姐与干露露等人的长相、穿着都遭受网民挖苦嘲讽、嘲笑贬低。
(四)消费光环
光环消费在此次奥运会期间表现较为明显。奥运会期间,傅园慧因真诚不做作的言论及多个生动的表情,加上是祖国运动员,代表中国形象,摘得奖牌为祖国争光等多重身份,成为舆论场的热门话题。
更因她在采访时说了一句“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便轻易让这个出自《花千骨》,却一直不曾大范围使用的词汇,一度泛滥。而且傅园慧的父母也被网民深挖,网民通过分析其父母个性,来追踪她的性格由来。
此外,奥运会期间,张继科、宁泽涛、孙杨、中国女排等运动员,刘国梁、孔令辉、郎平等教练,均因身负奥运光环,获得舆论聚焦,成为网民近期谈资。
(五)消费标签
某些热点事件在发酵过程中,当事人身份、事件性质所形成的标签往往能助推舆情的发展,同时,这些标签也是网民消费品,最后引发舆论热议。雷洋事件中,“人大硕士”、“国资委下辖的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某中心主任”等标签促进了网络舆论对此事的持续关注与追问,微博大号@闫永 还曾对此呼吁到,“雷洋是一个中国公民,他的死亡与硕士身份、工作单位无关,只和公民权利、和真相有关;公安是一个执法机关,和阴谋论无关,只和执法程序、和真相有关,让我们一起追究真相。
某些有心人士,请不要再混水摸鱼,请不要再消费雷洋家人、消费公众情绪、消费政府形象了。”多年前的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一事,直至今天,多数网民仍然耳熟能详。当年的“高考文科状元”,“北大才子”,“80年代的天之骄子”等标签一度使网民热炒此事。部分网民认为,他最后的成就应该要么是儒雅的教授,或是稳重的官员,或是精明的成功商人。然而,他最终却选择了卖猪肉,这与网民的期待与固有认识不符,导致此事最后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
(六)消费悲情
悲情消费主要是热点事件发生后,部分媒体、自媒体放大事件中的悲情部分,引发网民关注;或某些造成人员伤亡的负面舆情发生后,当事人妻子、父母等亲属,长期发布死者生前经历博文,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死者生前和谐幸福的家庭,与死后所带来的家庭破碎形成鲜明对比,更易引发网民同情与围观。
2016年7月22日深夜,邢台洪灾开始在微博疯狂刷屏,这与舆论场中多组遇难者照片不无关系。照片上被洪水冲刷过后的玉米地里,一名幼童尸体仰卧在泥泞中,四肢僵硬地指向天空,洪水冲掉了他身上的衣服;因水灾痛失孩子的母亲满脸泪痕,痛哭不止; 此外,一家4口,均因洪水溺亡等信息被媒体大量曝光,一时间,舆论场中,悲伤情绪蔓延,同情、愤怒、追问、质疑多种声音并存,促进了此事的持续发酵,引发网民高度关注。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4年MH370失联,主流媒体在此两件事中,大打悲情牌,相信诸多网民仍记忆犹新。汶川地震中,房屋破碎,残垣断壁,血肉模糊的尸体排成一排,部分腐烂的尸体无打码清晰可见;MH370失联后,“MH370,亿万颗心都在为你祈祷”、“盼亲归,泪两行,MH370别让我们等太久”等标语流传网络,失联亲人情绪失控捂脸痛哭的照片令人心酸。
江苏民警张际勇死亡后,其妻子发布多条博文表示,她六岁的女儿多次问她,爸爸去哪儿了?MH370事件中,有一位女士,自飞机失事后,截止到2015年,共发布了1000多条博文,均是用来回忆她与丈夫生前在一起的幸福经历,及丈夫不在后,她暴瘦且患上多种疾病的照片,引人唏嘘的同时,还被人认为,这是在悲情消费。
二、为何会有这种现象?
(一)网民围观
增加谈资 国人爱说闲话,也爱围观,有围观便有消费,有的围观是为了轻松一笑,有的是为了贬低,有的是无意识的参与评论,有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网民围观时的所见所闻,能够在闲暇时作为谈资,那么,这个谈资就在一定程度上应当新鲜刺激,或离奇好玩,或恐怖惨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围观”渐渐走进人们视线,尤其是某些刷屏的热点事件,网民更乐于参与其中。王宝强离婚风波,再次创造了全民围观的高潮景象,“带绿帽”、“转移财产”、“偷情”、“100多次的开房记录”无一不刷新人们的道德感,成为民众线上线下的谈资。
(二)商家逐利,借势营销
注意力经济的概念表明,在信息时代注意力有变现创收的能力,而因具备显著性、特殊性,热点事件能够吸引大量注意力,往往成为逐利者揶揄的对象。商家的逐利心理,驱使其搭乘热点事件营销,以提升品牌知名度。这种盈利手段越来越呈现出不加区分,甚至突破道德底线的发展趋势。
继加多宝侮辱邱少云恶意营销后,在王宝强离婚事件中,杜蕾斯涉嫌借势营销,“再强,也不蓉你无礼!”“对前任,各有一套”的平面广告被人诟病,“恶心!卑鄙!做人,走正道!”后杜蕾斯策划人金鹏远14日声明“杜蕾斯品牌方和创意服务商有对热点的基本判断原则,不会对这种热点有任何动作。”
(三)媒体炒作,博人眼球
作为“船头瞭望者”,媒体最主要的职能是监测环境并作出报道。但是为了提高收视(听)率或点击率,媒体会将客观、公正、平衡的报道原则抛诸脑后,而对新闻事件进行大肆炒作,通过贴标签,放大或扭曲新闻事实;通过爆料隐私、编造噱头,进行跟风报道。雷洋案中,部分媒体对涉事足疗女进行公开采访,一时间,“嫖娼”说被铺天盖地地报道。
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发微博提醒,“5月12日家中有未成年人的,这两天不要开电视、不要上网、不要看报纸!不知道这个世界怎么疯的,反正就是疯了!一些人把成年人的性话题,设置成了许多媒体的深度曝光的议题!”针对媒体对王宝强离婚事件的疯狂报道,也有部分舆论质疑媒体缺乏人文关怀,甚至没有人性的炒作,只会对新闻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心理乃至名誉伤害,并给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
(四)自我炒作,获得人气
除网民消费热点外,部分当事人借奇葩言行来自我炒作,获得关注,本身也是一种自我消费行为。凤姐,曾凭借“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主要研读经济类和《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书籍”,“誓嫁1.76-1.83米的清华或北大硕士生,并且长得要阳光、帅气”等雷人言行一“炮”而红,引起各路媒体和广大网民的关注,成为网民心中的“名人”,还被戏称为“宇宙无敌超级第一自信”,一度成为全民笑料与谈资。
注:本文摘自清博舆情(微信号:web_idea)自媒体,已标注【清博舆情】为原创作者由栋科技二次修正、美化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