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舆论聚光灯下的总是中产阶层?
- A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社会正处于“金字塔形”向“纺锤形”过渡的转型期,中产阶层正不断壮大,成为社会中流砥柱。一方面中产阶层因为社会行为活跃而被舆论关注,另一方面,中产阶层由于自身特殊的社会地位主动活跃于舆论场中,成为舆论聚光灯下的主角。
舆论聚焦中产阶层原因
社会地位赋予一定话语权,群体联合成为舆论场主力。中产阶层在网络舆论中多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话语权,可借助新媒体解构原有的话语体系,对比社会底层;中产阶层有知识有文化,能熟练掌握新媒体,深谙新媒体的传播技巧,也更因为他们庞大的人群数量及群体力量,能形成舆论场的主力,推动舆情的发酵与传播。
微信公号“文化纵横”也曾在《中国一亿中产阶级的三副面孔》中表示,“中产阶级是大众主流媒体的主要受众,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主流舆论。”而中产阶层的联合,能形成舆论场的主力,发挥较大的舆情效应,便是近期舆论场非常突出的特征之一。2016年6月3日,律师吴良述裤腿被撕烂一事便是较为典型的案例。
6月3日下午,吴良述裤腿被撕烂一事经微博网络大V图文并茂传播后,大量代表中产阶层的律师群体介入此事,纷纷发声求真相。此事发展到最后,甚至形成千人联署维权,并于南宁举行“吴良述律师执业维权研讨会”。
此案中,律师群体是舆论场发声主力,他们的高度聚焦及频繁发声,促进涉事法院在舆论的压力下,多次进行回应,并最终向吴良述律师公开道歉,表示赔偿意愿,同时还通报称,“经过依法审查,法院决定对吴良述律师代理的合同纠纷案给予立案。”
高知群体权利意识强,善用法律武器“伸张正义”。虽然目前对中产阶层的界定五花八门,但是群众一致认可他们普遍完成了高等教育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知识涵养,拥有可观的收入,是大众意义上的高知分子。
相比底层民众,中产阶层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稳定成熟的价值观,权利意识、公民意识普遍强烈,注重平等和程序正义。且他们大多推崇法律的权威性,善于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规范制度比照国内环境,在法律框架下为自己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群体或事件“伸张正义”。
雷洋事件是法治建设进步的代表性事件,在“中产阶级”标签的引导下,以人大校友为首的广大中产阶层聚集网络,以法律视角监督雷洋案的每一步进展,并不断提出以法为据的诉求。其中人大校友会的公开信比照西方国家,从公民权利、涉讼涉法、物权保护等角度呼吁独立公正调查雷洋之死。
贫富极化拉低中产地位,意欲打破固化的社会阶层。中国处于发展中阶段,富人和穷人在货币配置方式和杠杠模式的运用上存在明显差异,穷人储蓄,富人投资,马太效应下,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阶层固化严重。与此同时,中产阶层为了满足个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并没有灵活的资金可以进行投资,只能维持现有经济水平,而在富人不断拉高生活成本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逐步沦为穷人。
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后,中产阶层一边倚赖于富人提供的生存空间,一边站在穷人立场抵制富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垄断、霸权、欺诈等不良行为,并不断呼吁改革资源分配等问题缩减贫富差距。
魏则西事件引发民众对竞价排名、莆田系的抵制,一定程度上也源于贫富差距的社会环境。竞价排名是典型加剧贫富差距的营销手段,有钱的商家利用高价占据搜索结果前列,获取流量变现机会,没钱的商家只能越来越穷走向倒闭。莆田系更是亿万富翁利用竞价排名机制,向中下层人民不断敛财扩大自身资产,人财两空的结果和贫富悬殊的现实让舆论主力的中产阶层怒发冲冠。
辛苦进阶收获生活资本,陷入受害危机和道德焦虑。多数中产阶层都有从底层奋斗进阶的人生经验,他们在成长路上感受过人性之美,也见过社会上的恶之花。历经艰难后,中产阶层生活水平达到一个自给自足的阶段,拥有一定的生活资本满足个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此时,中产阶层容易陷入受害危机和道德焦虑。一方面,相比底层民众几乎为零的资本、上层权贵的超级资本,中产阶层可失去的很多却又不多,一旦失去可能万劫不复,因此对任何可能让自己受害损失的事件、现象、政策具有极高敏感性和恐慌感;另一方面,在法律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社会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环境的安定系数,中产阶层容易代入相关舆情事件,忧患道德问题触发的个人利益得失。
徐玉玉的离世掀起全民声讨电信诈骗的热潮,诈骗之乡靠诈骗致富、诈骗犯“以诈骗不到钱为耻”的扭曲道德观引发全社会对道德沦丧的忧虑,而清华教师被骗1760万进一步强烈冲击了中产阶层的心理防线,为避免自己“再遭毒手”,纷纷要求相关部门彻查电信诈骗利益链,扫除扰乱社会安定的毒瘤。
处于金字塔中层,为保持续发展社会地位,满载生存焦虑。从现阶段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来看,中产阶层处于金字塔的中层,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他们为维护现有的社会地位,满载生存焦虑感,非常关注工作、房子和孩子。通过工作获得工资及薪金来养活自己及家人,他们依赖工作,并服务于工作;而房子是他们的栖身之所,意味着安全感和成就感,更是资产保值增值的主要方式;孩子则是他们的希望,关注孩子的教育,希望通过下一代的努力,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及经济能力。
最近非常火爆的电视剧《小别离》便是中产阶层关于对孩子教育极为焦虑的典型代表,该剧中,海清饰演的妈妈董文洁是公司高管,黄磊饰演的爸爸是眼科医生,他们一家不愁吃穿,唯一的焦虑来自于孩子的成绩。
几乎是从第一集开始,孩子的成绩便是全家人关注的焦点,模拟考试考好了,全家人开心,成绩考差了,即便掉了0.5分,全家人也如临大敌。直到最后,为了孩子的将来,曾一再许诺不送孩子出国的,也还是将孩子送出了国门。
此外,除了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微博舆论场中,房产、养老、医疗等话题的燥热,也是中产阶层各种生存焦虑的具体体现。
注:本文摘自清博舆情(微信号:web_idea)自媒体,已标注【清博舆情】为原创作者由栋科技二次修正、美化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