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借势营销都是垃圾
既是奥运会,又是七夕节,这一阵很多人忙死了,厂商的营销需求大增。甲方忙,乙方忙,都在忙着做借势营销。可事实真相就是,浪费钱、白费人,99%以上的所谓借势营销都是自娱自乐的垃圾。
大家都在夸杜蕾斯的借势营销做得好,但也不照一照镜子,到底谁给的自信去跟杜蕾斯相提并论?杜蕾斯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在做,而绝大多数的品牌就三两杆枪,甚至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在做。人家是每逢大事必借势,有长期的积累过程,东边不亮西边亮,谁也无法保证每次都能刷屏,十次有一次就够了。而绝大多数的是有一搭没一搭,能够成功绝对是侥幸,不成功才符合天理。
成功的做一场借势营销,起码是要符合几个基本点,一个是品牌,杜蕾斯是超级品牌,自带光环,一举一动被关注,小品牌是很难收获关注的,除非有逆天的创意,这难度不亚于爱因斯坦研究的相对论;一个是创意,杜蕾斯的创意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这么玩”,扣点是十分关键的,但绝大多数的是强行关联,只管借不管势,再大的品牌也没人关注;一个就是传播,杜蕾斯有一帮意见领袖自干五,账号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放大器,这是绝大多数的品牌难以做到的。
做到这几点,未必就能成功,事件的发生是有概率的,成功同样如此。真正能够成功的借势的品牌,往往都是靠着这三个基本点长期积累下来的。但是,很多老板并不这么认为,总是觉得,“你看,人家杜蕾斯能做出来,凭什么你做不出来?”这让基层的员工很无奈。没有长期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所有努力都是昙花一现,哪怕是走了狗屎运成了一个,也不可能获得长期持续的回报。品牌是要靠坚持的,营销同样也是如此,左一榔头右一棒子是不可能有太大的成功的。
有时候,借势营销非但不能成功,可能还惹一身膻。典型的就是刘翔起诉滴滴,滴滴本想借刘翔营销,这个借势营销成功不成功我不知道,反正根本没有听说过那么一回事,但还是被刘翔给告了,认为侵犯了肖像权。不管法院判定的结果如何,对于滴滴来说都是一个负面。现在,很多人借势奥运在做营销,用了一些冠军的肖像,同样存在类似的风险,很可能给品牌带来公关危机。
借势要慎重,企业不同个人,做啥都是能够与商业目的关联的。而在借势营销上,不建议企业抱太大的希望,除非能够长期持续的有专业的团队来做,否则,只不过是跟绝大多数人一样不断的制造垃圾而已。
注:本文摘自挨踢客自媒体平台,已标注【挨踢客】为原创作者,由栋科技二次修正、美化和编辑!